【藝術展覽】90後戀人情迷陶藝創立製陶所 捏燒日常器物享受與陶泥交流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20/05/22 16:25

最後更新: 2020/05/22 16:27

分享:

分享:

4年前,Ryan和Wy成立梨木製陶所,做創作、舉辦工作坊,持續鑽研陶藝。(湯炳強攝)

90後陶瓷藝術家、年輕情侶許俊傑(Ryan)和李穎儀(Wy),在大學主修視覺藝術,當時已對不少工藝感興趣。陶藝、玻璃、金工都學過,但對陶藝最著迷。畢業之後,4年前二人成立梨木製陶所,做創作、舉辦工作坊,持續鑽研陶藝。

感受身體與陶泥的連結

Ryan指一眾物料中,陶藝讓他感覺最舒服,是最能直接表現創作的媒介。「完全不用工具都做到陶瓷,可用雙手去塑造形態。」金工或玻璃需利用工具觸碰、敲打,二人更享受與陶泥的交流。Wy補充,拉坯時身體與工藝之間的連結和感應,令她印象深刻。

精神、身體都要好專注,要好好控制自己的身體。拉坯的速度、節奏一快,一下子摩擦力太大的話,陶泥受不住就會變形或倒塌。

拉坯好考專注,一分心,作品可能於一瞬間崩壞。(梨木製陶所 TOKI NASHIKI Facebook相片)

燒製入窰歷爆炸 

造陶藝好花工夫,掏泥、拉坯、風乾、掃燒、上油等,多個工序費時又花心機,即使完成了,入窰燒製也充滿未知數,如溫度、物品數量,都有機會影響成果。

我們試過一打開窰,裏面發生大爆炸,差不多半窰作品也沒有了。又試過入窰後,物品燒至裂了、破了,每次開窰都既期待又怕受傷害。

與窰相處,要了解它的特性,才可減少失敗。物件在窰內的擺放位置、窰上下層的溫差,以及過千度的高溫會影響作品顏色等,都要靠反覆測試才得知,每次入窰前都要妥善計劃。

種植物的盆具亦是二人的作品。(梨木製陶所 TOKI NASHIKI Facebook相片)

Wy坦言初期會覺得崩潰,但慢慢像習慣了這些出其不意,反而欣然接受:「要經歷失敗、了解原因,才會明白陶瓷是一門怎樣的工藝。」充滿失敗的可能性,也造就每次學習的機會。

器具要經得起歷練

Ryan和Wy著重手造經得起時間考驗、實用性強的生活器具,如碗碟、花器、酒器都有。剛好有一次,因朋友介紹下認識中國茶,Ryan和Wy便因而對傳統茶道好奇,開始學習,並創作一系列的茶具。Wy指創作圍繞生活,其設計不會追潮流。

Ryan曾於日本駐留3個月,於當地掘泥、塑形創作,用柴火燒製一系列茶具,包括茶壺、茶海、茶盛、茶杯等,並與各地藝術家交流。(湯炳強攝)

二人偏好大地色系,素色類如啡、灰、黑等,希望表現泥土本身的色彩,自然的色調也更容易融入生活和家居當中。

灰黑色的茶盛像個雕塑。(湯炳強攝)

茶壺配炭爐,或酒精燈用。Wy會因應茶壺形狀來泡不同的茶,如開口較窄身會泡鳥龍茶,另如茶葉較大塊的紅、白茶,會用較闊身的茶壺。(湯炳強攝)

Wy指自己在學時的藝術作品,即使有多喜歡,展期完了也像失去意義,所花的心機、時間、金錢,到最後都有個限期。故她認為好的作品,如果能一直陪住使用者,一起生活、每日都帶來新的靈感,意義會更大。

試過看到一樣物品,當下覺得好美、好喜歡,但買後卻只用了一、兩次,大掃除時清雜物就丟了。

我們的作品不會有一些好特別的元素,或吸引眼球的顏色,它們都好平實。不單放着好看,也要實用,別人買了之後每日都會想用,就是我們的創作重點。

柴火燒製好考技巧,Ryan自己劈柴、透柴,在戶外連續燒製5天。(梨木製陶所 TOKI NASHIKI Facebook相片)

設計光譜展覽「肆樂——草人木」

全方位體驗茶之盛宴。以茶為軸心,從歷史、人文、大自然等多面地展示人與茶之間的關係,讓參觀者可於寧靜舒適的氛圍下,從設計的角度中感受茶的樂趣。

日期:即日起至7月19日

地點:灣仔茂蘿街7號

記者:吳霆俊